巍巍井冈,层峦叠嶂。在这片被革命鲜血浸染的热土上,青岛科技大学“井冈山革命老区生态振兴团”的师生们开启了一场红色研学之旅。7月26日至8月3日,14名师生奔赴井冈山,通过专题教学、情景体验、实地走访等多元形式,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感悟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理论滋养中筑牢信仰之基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信仰的力量。”在滕永琛处长《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专题课上,学员们系统了解了从“星火初燃”的斗争历程到“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核。两位革命后代龙小钢、张旅天讲述的家风故事真挚朴实却撼人心魄,让队员们为之动容。“当听到革命先烈后代说‘我们家的传家宝不是金银财宝,而是这本发黄的党证’时,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学员在笔记中这样写道。
“三湾改编”情景教学别开生面。队员们通过情景模拟与协作讨论,重温“支部建在连上”的重大创举,这种沉浸式学习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当团队集思广益创作的班旗迎风招展,激昂的班歌响彻在课堂上,这既是对革命智慧的致敬,更是青科学子凝聚同心、传承精神的生动宣言。

在行走课堂中体悟初心使命
置身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实践团成员沉浸于庄严肃穆的氛围。当基地老师讲述起“百姓宁死不屈”的悲壮故事——面对敌人的酷刑,井冈山人民用血肉之躯守护革命火种,那份跨越时空的忠诚与坚贞,令队员们潸然泪下。静默于象征无名英魂的无字碑前,最深切的哀思与最崇高的敬意在每个人心中激荡。
在草鞋编织体验课上,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跟着草鞋师傅学习这门传统手艺,粗糙的稻草在指尖穿梭。“当年红军战士就是穿着这样的草鞋走完长征,我们今天才编了一会儿就觉得很不容易。”一位同学看着自己歪歪扭扭的“作品”感慨道。这堂特殊的劳动课,让同学们对革命年代的艰苦岁月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小井红军医院里简陋的医疗器械,大井朱毛旧居里毛泽东当年坐过的“读书石”,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蕴含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伟力。
最令队员们难忘的是“红军的一天”体验。出发前夜恰逢阴雨,即使急行道路泥泞湿滑,队员们也坚持完成3公里的山地跋涉;在农户家自制红军餐时,大学生们亲手用柴火灶做出的“红米饭南瓜汤”别具滋味。学员不禁感慨:“当我们走完红军路才明白,当年的革命者是用怎样的意志征服了这片群山。”

在学思践悟中担当青春力量
黄洋界炮声已远,但“依靠群众求胜利”的启示历久弥新。八角楼的灯光穿越时空,也照亮了青年学子的奋进之路。在研学实践中,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调研井冈山地理标志产品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探索“红色文旅+特色农产品”的融合发展模式,为革命老区产业振兴提供新思路,让理论智慧在广袤乡村落地生根。团队负责人李萌表示“我们要做新时代的‘播火者’,把井冈山的乡村振兴故事带回课题研究中”。
站在新时代坐标上回望井冈山,我们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奔涌在青年血脉中的精神密码。当青科学子在泥泞山路上体悟革命艰辛,在农家灶台前感受鱼水情深,这种躬行实践远比书本说教更有力量。在今后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我们既要传承“红”的底色,更要创新“绿”的路径,让革命老区焕发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