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太行山脉的烽火照亮了民族救亡的征程;八十年后,一群青年学子循着历史的足迹,在邢台市信都区抗大陈列馆重温那段用信仰铸就的峥嵘岁月。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又恰逢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建校89周年,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革命精神,传媒学院赴河北省邢台市抗大陈列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专项实践团奔赴河北省邢台市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及周边抗战遗址村,以“追迹太行烽火,传承抗大精神” 为主题,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对话。实践团队通过文物解读、口述史挖掘、视频宣讲等形式,系统梳理抗大建校及发展历史背后的英雄故事,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年轻的声音讲述抗战故事,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烽火太行:探访抗大陈列馆,解码“敌后教育”的红色密码
步入邢台市信都区抗大陈列馆,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窑洞教室的复原场景、泛黄的教材手稿、学员的战地日记,以及锈迹斑斑的武器装备,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实践团成员们以敬畏之心精心策划,将史料与故事相结合,通过视频宣讲的形式,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深情讲述毛泽东同志在抗大窑洞中讲授《实践论》《矛盾论》的生动场景,用影像追忆那段“窑洞为教室、石头作桌椅”的艰苦抗战岁月,以及总校挺进华北敌后“从战争学习战争”的壮举。实践团队成员还尝试运用AIGC生成技术复原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背后的红色故事,借助影像技术与历史时空对话,穿越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感受到抗大师生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仰、投身抗战的炽热情怀。

青春对话:视频宣讲“破圈”,让历史“活”在当下
实践团成员表示:“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精神的传递者,我们要深入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这些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把英雄的事迹传承下去。”实践团不仅深入挖掘抗大陈列馆中每件文物背后的抗战故事,还走进了山区周边的抗战遗址村,这些村庄曾是抗战时期的重要战场,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英雄的鲜血;每一间老屋,都见证过惊心动魄的战斗。团队成员在走访过程中,不仅挖掘了更多平民英雄的感人故事,还与抗战烈士后代深入交流,收集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并结合历史影像资料,创作出《追迹抗大烽火,传承革命精神》宣讲视频作品。在视频作品制作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力求真实、客观地还原历史,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受英雄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当镜头从抗大学员“住窑洞、吃小米”艰苦奋斗岁月,移到新时代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坚定誓言,两代青年的精神接力跃然屏上。

精神传承:从“历史现场”到“时代使命”的青春接力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悟到抗大精神的丰富内涵,也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血脉中流淌得更加汹涌,如今的我们,或许不必再直面枪炮的轰鸣,但抗大精神中那股“向险而行”的勇毅、“向难而生”的坚韧、“向民而往”的赤诚,始终是照亮时代征程的精神火炬。它时刻提醒和激励着新时代的每一位青年:无论身处何方,肩负何职,“站在最前线”的担当永不褪色——在科研攻关的实验室里、在乡村振兴的田埂上、在守护万家灯火的平凡岗位中,抗大精神始终都在激励着青年们勇往直前。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将以抗大精神为指引,在各自的领域里‘站在最前线’,不仅追寻烽火的足迹,更要在新时代的‘抗大课堂’里,用青春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抗大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跨越时空的对话,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追迹烽火,是为了让信仰不灭;传承精神,是为了让初心永恒,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是红色基因的密码,每一道弹痕都是青春使命的路标。当历史在视频中复活,当心跳与英魂共振,这场跨越80年的影像对话,正书写着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精神的青春篇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的“前线”已不再局限于战场,而是遍布在攻克技术难关的深夜灯光里,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舞台上。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的青年学子们,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抗大精神,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