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在基层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近日,青岛科技大学环境学院“‘环’抱未来,青春笃行”红色文化传承团实践团队赴高密市开展“‘智汇凤城·城市青春合伙人’计划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切实以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一、彩绘乡村墙,青春志愿扮靓家园
实践队首站来到密水街道索家村,这里正在上演一场“志愿+文化”双驱模式助力乡村风貌提升的生动实践。队员们拿起画笔,以“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为主题,在斑驳的墙面上挥洒创意。昔日单调的墙面渐渐“焕新”——田间的麦浪、孩童追逐的笑脸、象征梦想的翅膀与索家村特色面食产业等本地民俗元素交相辉映,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壁画让村庄焕发新生机。“这些年轻人真是太有心了,把我们的村子画得这么漂亮,看着就让人心里舒坦!”路过的村民纷纷驻足赞叹。

除了美化村容,队员们还化身为青年志愿者,走村入户开展贴心服务。他们走进独居老人家中,打扫院落卫生、陪老人翻看老照片、聊叙村里新变化;穿梭在村道小巷,清理杂草杂物、规整农具柴堆,让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在实践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环境的变化,更是人心的凝聚。只有真正融入基层,才能理解乡亲们的所思所想所盼。”


二、非遗点亮乡韵,传承激活文化基因
文化传承是此次实践的另一重点。在红高粱艺博园,实践队详细了解了高密非遗“泥老虎”的制作技艺与文化内涵。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聂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亲手体验了这一传统工艺的魅力。“取本地聂家庄泥胚经‘三揉三晒’至细腻坚韧,手工捏制虎头虎身轮廓,用竹刀精刻眉眼、胡须等花纹,晾晒定型后以红、黄、绿等鲜亮色彩涂绘,最后装上弹簧机关...”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

通过与聂老师的深入交流,实践队了解到,近年来高密非遗工坊不断创新,已开发钥匙扣、摆件等文创产品10余种,并与中小学合作开设非遗课堂,年均培训学员1200余人次,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非遗不仅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更是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聂老师的话让队员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三、打卡红色坐标,助力乡村文旅
实践队化身“城市推介官”,前往红高粱影视基地通过短视频、朋友圈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欢乐星光夜”文旅活动。在复古村落、影视布景间,队员们用镜头记录基地的青砖灰瓦、民俗道具,精心制作vlog,热情安利:“今晚7点,红高粱影视城欢乐星光夜开启!有露天电影、非遗展演、星光市集,快来赴一场青春之约~”相关话题#青科大实践队带你逛红高粱# #欢乐星光夜剧透#迅速在本地社交平台走红,为当地文旅注入青春活力。
四、共建实践基地,校地携手促发展
实践汇报阶段,青岛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团委与高密市举行了大学生实践基地签约仪式。会上,高密团市委书记迟大尉就实践团队开展的实践服务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表示期待青科大环境学子常来高密锻炼学习,赋能城市发展。双方将围绕志愿服务、非遗研学、社区治理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开发“非遗传承+社区服务”实践课程,切实推动校地资源互补、互促发展。这一举措不仅为高校学子提供了实践平台,更为高密市地方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

从“象牙塔”到“泥土地”,从“纸上谈”到“田间干”,青岛科技大学环境学院“‘环’抱未来,青春笃行”社会实践队在高密的热土上,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心灵感知乡愁,用行动助力振兴。他们不仅带回了基层治理的第一手资料,更在实践中锤炼了意志品质,增长了本领才干。正如实践队员石冰妍同学所说:“这次实践让我真正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含义。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勇担时代使命,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书写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