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人才兴;人才兴,国家兴。教育是经济发展、国家繁荣的最好途径,是世界人口大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和最好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既包含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大愿景,也包含着“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的个体期待。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中国梦”?如何才能实现“中国梦”?当代青年学子应当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胡鞍钢教授。
记者:胡教授您好,首先请您谈谈“中国梦”从何而来,您又是怎样受到毛泽东的启发研究“中国梦”?
胡鞍钢:首先,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一个长长的梦,不是3年5年,也不是10年8年,而是一个承前启后、前赴后继的伟大之梦。
毛泽东是“中国梦”的首创者。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前瞻和战略远见。毛泽东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提出用50—60年时间赶超美国的战略设想。毛泽东指出:“美国建国只有180年,它的钢(产量)在60年前也只有400万吨,我们比它落后60年。假如我们再有50年(指2016年),就完全应该赶过它。”他在1956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讲话中说:“1911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天,不过45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45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说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貌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是这样的。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我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提出的“强国梦”,也称之为中国现代化的“大战略”。的确,毛泽东比同代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我从专业的角度看毛泽东提出“中国梦”的三个理由。首先,根据世界银行对国家自然资本的计算,按2000年美元价格,中国总自然资本居世界第2位,美国居第1位,我们在自然资本上与美国比相对少一些。其次,从人力资源来看,计算一国15岁以上的人口乘15岁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乘积得到人力资本总量,中国大体相当于美国的将近3倍,而总人口中国是美国的4倍多。从制度优势来看,需要事后检验,即有没有优越性取决于能不能追赶上美国,从追赶系数来看,追赶系数越高,优越性就越大。从中国GDP的追赶系数看,1950年为17%,1957年追赶系数提高至22%。但1958年发动了“超英赶美”的“大跃进”。1958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乘风破浪》的元旦社论,社论提出:“我们要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在这以后,还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准备再用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时间从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以便逐步地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不久又改为:“在党内小范围里,统一口径是,七年赶英,十五年赶美;但公开场合,还是十五年赶英。”显然,这一目标脱离国情,超越发展阶段,必然失败,中国与美国的相对差距反而拉大,于1978年达到23%。在改革开放后追赶系数才迅速上升,并逐渐接近美国。60多年中国的发展道路基本验证了毛泽东当时“中国梦”的预见。
受到毛泽东“中国梦”的深刻影响,我在2000年时,第一次提出中国如何追赶美国,主要是要缩小与美国的三大差距:与美国经济总量的相对差距、在人类发展指标(HDI)方面的相对差距以及在知识、教育、信息方面的差距。
1979年,邓小平先后出访了东南亚、日本和美国之后,正式提出了“富民”战略,即“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到1987年又进一步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是“富民”大战略。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我在之前的基础之上把中国的大战略界定为“富民强国”,把中国的发展目标体系概括为“增长、强国、富民、提高国际竞争力”四大目标。
2007年,我正式出版《2020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又明确提出“中国梦”这个概念。2008年,我接受网易财经网的采访,明确提出中国人要敢于做“中国梦”、强国梦。毛泽东提出“中国梦”之后,邓小平1987年提出“三步走”的“中国梦”。我认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确需要对未来30年作出“中国梦”的梦想,这个“中国梦”就是富民强国之梦;“绿色中国”也是我们的一个梦想。
2010年7月,我在英国牛津大学举办的“世界经济复苏与中国的作用国际研讨会”,专门谈到中国在世界中的重新定位,这本身就意味着实现“中国梦”。什么是“中国梦”?它是由50多年前毛泽东的“中国贡献论”发展而来的。在1979年,邓小平也谈到“中国梦”(指“小康之家”、“小康水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重提这一伟大的梦想,那就是,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这是中国在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上自然而合理的变化。
2011年6月,我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2020:一个新型超级大国》英文版,并出席了该书发布会,向与会者400多人介绍“中国梦”。这本书就是对“中国梦”的学术解读,主要向世界英文读者解读了“中国梦”。同年10月,我们正式出版了《中国2030:迈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和中国历来是一个不断创建伟大梦想、不断追求梦想的民族与国家。“中国梦”就是共同富裕社会与大同世界。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才真正找到并创新通向伟大梦想的道路。
2012年11月8日,我在党的十八大开幕式上聆听胡锦涛的报告后,向北京代表团秘书组提供文稿评价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展现了21世纪中国道路的“三部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整个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使命,是中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国家大战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宏愿。
我的体会就是要不断地阅读伟人的书,了解他们的思想,与他们交流,与他们相知,才能够感受他们是如何为伟大的中国构想伟大的梦想。因此,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时,我也感到非常兴奋,这成为中国的政治共识和理想,成为中国的社会共识和理想,成为中国的人民共识和理想。
记者: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您认为“中国梦”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又是如何从梦想到现实?
胡鞍钢:过去中国发展经过了一个U字形曲线。根据安格斯·麦迪森提供的世界人口、GDP数据库(2010),182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总量1/3,到1950年降到4.6%,不足1/20,虽然是世界人口最多之国,但是“一穷二白”、“一穷二弱”。1978年提高至4.9%。这意味着“富民强国”的梦想在过去不仅没有实现,而且中国人越来越不敢拥有这个梦想。但是,新中国成立64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经济总量、综合国力、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就毛泽东提出追赶美国的梦想而言,我以追赶系数来说明,即以美国为100%来比较。按购买力平价(PPP)法并以1990年国际美元价格计算,1950年中国人均GDP相对于美国人均GDP的追赶系数仅为4.7%,到2010年达到25.6%;1950年中国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对于美国的追赶系数为11.9%,到2010年上升为73.8%;195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相对于美国的追赶系数为60.3%,到2010年上升为95.2%;1950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相对于美国的追赶系数为29.1%,到2010年上升为77.9%。
中国与美国的GDP追赶系数同样按PPP方法并以1990年国际美元价格计算,1950年中国GDP相对于美国GDP为17%,1957年为22%,1978年为23%;到2008年达到94%。毛泽东当初(1956年)所期待的2001年以后中国会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的“世界梦”确实得到实现。对此我概括为三大贡献。
第一,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按汇率法计算,1993—2007年美国的贡献率最高,大约是23.93%,中国的贡献率居世界第二,大体9.9%。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中国对全球的经济增长贡献逐渐超过美国,在2007—2012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际,达到31.73%,美国退居为第二位,为10.20%。按PPP法,这两个时期中国的贡献都超过了美国,分别为19.50%和26.46%,而美国分别为15.71%和13.32%。可以说中国对全球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经济增长发动机。
第二,中国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2000—2007年中国贸易的增长明显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对全球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上升为首位,大体贡献率是11.54%,其后是德国,美国是6.07%。2007—2011年中国的贡献率达到19.91%,而美国只有8.62%。因此,中国也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出口贸易发动机。
第三,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中国不仅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绝对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1990年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占全球44%,到1999年达到24.1%,2005年又减少到8.1%。最重要的是中国绝对贫困人口的减少数,1981年到2005年中国和印度绝对贫困人数减少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比例达到100%。
所以,中国正在迅速地崛起。这种崛起的经济含义是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大幅度上升,中国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差距显著缩小。同时,中国正全面追赶和超越美国,不仅是经济总量的追赶和超越,而且包括科技实力、社会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国际竞争力等全方位的超越。我们用数据验证了过去60多年毛泽东所提出的“中国梦”,是如何从“中国梦想”到“中国贡献”的事实。
记者: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如何为实现“中国梦”作贡献?
胡鞍钢:“中国梦”是实实在在的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梦,在这个梦想的实现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机遇,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并把握。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敢于、善于做“中国梦”,还要努力实现“中国梦”。因为他们的发展与中国发展同行,他们努力实现梦想的过程,就是“中国梦”的实现过程。
以我个人经历而言,这是我的社会大学(1969—1977年),上山下乡与务工。1969年9月,我初中毕业,与众多北京知识青年一同到黑龙江北大荒上山下乡,开始了“我的社会大学8年”。在我当知青、工人,最困难的时候,相信“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那时的梦想就是考上大学,由于没有机会,我不得不持续地自学,形成了核心能力,即学习能力。
这是我的学术大学(1978-1988年)。1977年年底全国第一次恢复高考,我考上大学,开始了“我的学术大学10年”;大学未毕业,我开始了第二个梦想,准备考上研究生,由“学习者”向“研究者”转型;1985年我考上博士生,选择了国情研究,开始了第三个梦想;1991年我到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系做博士后,有了第四个梦想;这之后(1993年)我决定回国服务,我认为我的学术平台在中国,开始了第五个梦想:知识为民、知识报国;做时代的“火车头”,引领社会,前瞻未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我的成长过程也恰恰是中国人力资本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了党和国家领导职务,先后决定恢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1978年就招收了40万人;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1978年就招收了1万人;建立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度;公开选派出国留学生和进修生,1978年就选派了860人,从而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中国长远的人力资本积累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
好的国家、好的时代会为人们带来好的机遇。中国在实现“中国梦”的背景下,也伴随了各类人才的不断增长。从数据角度看,1977年恢复高考时,许多人自学考上大学,当时全国77级和78级在校生总共85.6万人,而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数为2391万人,相当于1978年的27.9倍。从研究生在校生数量看,当时全国只有1.09万人,到2012年达到了171.98万人,相当于1978年157.8倍。从博士生在校生看,1978年为0人,2012年已达到28.38万人。这意味着人们受到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博士生教育的机会空前扩大。目前中国的大学在校生规模、研究生在校规模都是世界第一。从出国人员情况来看,1978年全国的出国留学人员只有860人,而2012年达到了40万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设想到2020年应该达到两个50万人留学生,一方面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50万人,一方面吸引外国留学生50万人。从现在来看我国出国留学生人数已经40万人了,3年后就会超过50万人,提前达到《教育规划纲要》设想的目标。从出国人员回国状况来看,1978年当年回国248人,2012年回国27.29万人,相当于1978年的1100.4倍。可以看出,当代青年上大学的机会更多了,出国留学的机会也多了,远远高于父辈、祖辈。
教育兴,人才兴;人才兴,国家兴。教育是经济发展、国家繁荣的最好途径,它尤其是世界人口大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和最好途径。只有通过教育,使中国人口不断现代化,人力资本不断跃升,创造力不断释放,才能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五位一体”建设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
青年学生和教师如何有所作为,进而大有作为?一个人与国家是什么关系?我们如何认识这个难得的“天时”与“地利”?我认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就像45度角,横坐标是个人目标,纵坐标是国家目标,最好的人生路径和发展方向是45度线。1991年我(38周岁)就认识到:“个人追求的目标越是接近社会目标,越是有利于社会发展,他的进步就越快,他的才能发挥得就越充分”。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都是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也势必要为社会作出贡献,尤其要作出知识贡献。青年学生和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历史机遇,为国家带来更多的人力资本红利、科技进步红利、文化繁荣红利。在我看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仅条件已经具备,而且时机已经成熟,将逐渐变为现实。这就是21世纪的“中国大势”。多年来我的体会是:与中国发展同行,与中国开放相伴,与中国变革俱进,与中国兴盛共存。
记者:结合您的成长经历,请您谈谈如何才能成为优秀人才,更好地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胡鞍钢:究竟怎样做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就是要努力使自己成长成为真正的人才或优秀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人才成长规律是什么?我认为有几个必经阶段。
第一,学习阶段。主要指大学本科四年。梅贻琦(1941)曾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人才培养理念。大学教育要给学生打下通识的基础,多使学生具有古今中外并旁及其他门类“综合的”基础知识。在这一阶段里要尽可能地多阅读、多了解、多学习,掌握更多的基础性知识、综合性知识。
第二,专业化阶段。这一阶段需要6—8年时间。首先,在研究生2—3年时间迅速掌握研究方法和思路,这是初步或浅度专业化;其次,在博士生3—4年时间学会创新,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这是中度专业化;最后,在博士后2年时间做到独立创新,这是深度专业化。
第三,知识化阶段。这需要10—20年的时间将专业化的研究做到一流,又要不断自觉地知识化、系统化。如果在大学,还要经过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等台阶,教书育人。一个优秀的大学就是“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在其他岗位上同样如此,创中国一流、世界一流。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
第四,领导人才阶段。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练后,根据社会需求和自己的能力成为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企业家、政治家,不仅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还具有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全局思考能力,这才是真正的高端领袖人才。作为青年学生,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渐成长为令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
我想进一步说明的是,人生是一个人生经验与智慧不断积累的过程,也遵循量变到部分质变,显示了人才成长的阶段性。从量变到质变,成长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才、杰出的人才。人不可能总是成功的,总会受到各种挫折,也会遇到各种考验,这就是积累人生经验与智慧的过程。诚如毛泽东所说:“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