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回应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2004年中央1 6号文件颁布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迅速、成效明显,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把握前沿问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近期,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冯刚司长。
记者:请您谈一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为什么必须把握前沿问题?
冯刚:把握前沿问题是推动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从哲学角度来讲,前沿问题就是当前我们最需要解决的、有关发展核心趋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里有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最需要解决,一个是核心趋势。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指问题需要解决的迫切性;核心趋势是指要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它又是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可能是理论领域的问题,也可能是实践领域的问题,还可能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的研究,既包含学理问题、学科建设问题的研究,也包括一线工作中遇到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既包括原有的理论范畴研究,也包括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呈现出来的新内容和新特征的研究。例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存在着如何从整体上把握青年学生的特征,从而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的新问题。举例来说,之前有人说“8 0后”靠不住,现在又说“9 0后”靠不住,其实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特点,每一代人都有其成长变化的规律和过程,“6 0后”、“7 0后”也一样。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只有信任才会有交流,只有交流才会有沟通,只有沟通才会有影响,只有有影响才会有传承。我们一直强调要把好的东西教给下一代,而实施过程中又感到年轻一代有逆反心理、效果不理想。那么如何去教才有最好的效果呢?我们更多的要以理服人,要有人格魅力,要了解学生,真正地去引导,做到这些之后,学生还是很愿意交流的。我们要善于跟青年学生沟通交流,要利用自己的智慧来引导他们。我们应该科学分析青年学生的变化发展和成长规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对他们的影响等等,只有在这些方面下足了功夫,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破解,因为这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这一实践可以从两个层次来探索:一是从国家层面,把握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大的前沿问题;二是从各个地区特点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可大可小,甚至可以从典型的事例来进行探索,因为很多平凡小事都蕴含着人生的智慧和理论的魅力。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怎么去把握,确实难度很大。尤其是现在中国的发展变化太快,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但反观之, 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丰富多彩的实践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最充足的养分。如果我们能在实践的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总结、继续丰富,形成最前沿的问题和成果,将会是对人类文明巨大的贡献。当前中国的社会科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去概括、去总结中国社会的发展,宏大的实践需要宏大的视野、需要理论大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育人、培养人面临着很多艰巨的任务,更需要通过前沿问题研究来增强学科实力,提升学科内涵,给学科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记者: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应该如何如何把握前沿问题?
冯刚:把握前沿问题需要我们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科学的方式方法。一些人认为文化自觉很大很泛,其实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讲文化繁荣发展时提出过,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就是我们要有民族自信,要对我们文化发展、经济建设、民族繁荣有自信。我们这里讲的前沿问题把握上要有文化自觉,是指对这个领域的工作最了解、对规律的把握最深刻、对问题的思考最深入,只要在问题的研究和把握上有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在这个领域的文化自觉。文化是一种境界, 是一种高尚,是一种学问,也是一种修养,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和把握,需要积累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的研究,需要我们拥有独具匠心的问题处理方式,具有深邃的、前沿的眼光,这就要靠我们的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问题的积累、思考和规律问题的认识与把握上。把握前沿问题,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要树立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问题意识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优良品质,是高度文化自觉的重要表现。前沿问题意识本身就是前沿问题的产物,为什么会有前沿, 就是因为不断有问题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回应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我们的理论、我们的实践才会不断进步。问题意识还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特质,就是问题的提出要“顶天立地” 。也就是说,研究中有的时候可以小题大做,有的时候可以大题小做。思考、提出问题的时候可以从更高的层面去想,站得更高一点,思考小问题背后所蕴含的大道理,理清研究问题的意义以及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可以把小问题做成大文章,以小见大。同样,有的时候可以大题小做,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很高,我们要领会这种要求背后的思想观念、精神实质,结合宏大的背景、趋势来考虑我们一些具体、细小的问题,从而体现指导思想与具体研究过程的统一。只有做到“顶天立地”,使我们研究的针对性更强, 提出的问题才能成为真正的问题。
(二)要注意把握时代特征
之所以要把握时代特征,是因为前沿问题总是发展变化的。有的问题几十年前就是前沿,到今天还没有解决,这就说明这个问题是关键、是难点,我们一直没有突破,它还是前沿问题,还是需要去研究和突破。有一些问题几十年前就有过,在当时是前沿,现在为什么不是前沿?因为这些问题已经解决了,那它就不再是前沿了。还有一些问题我们以前以为是前沿,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到了今天我们发现这些问题不是真命题,是假命题,没有找准。有些问题是当年就存在而我们没有发现,但是今天我们发现它们恰恰是问题,是关键,是前沿。所以,把握前沿问题必须把握时代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中任何前沿问题的提出都必然受到这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例如,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理论内涵,它反映的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讲话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极端重要性,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那么,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什么?是内涵式发展,是办学特色。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质量,人才质量要体现在综合素质中,综合素质就包括思想政治素养,只有在研究中这么去思考、 去联系、去定位,才能把握住前沿。
(三)要掌握方式方法
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就是要尊重规律、把握规律、 研究规律、 体现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所揭示的内在本质联系是我们把握前沿问题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有时候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做的事情不符合规律,这也不行。比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有的教育工作者就认为学生爱听什么就讲什么,爱干什么就让他们干什么,这不是以人为本,真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是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要从学生成长发展的全面性去考虑。我们的任务,我们的出发点,我们的过程都要关注这样一个问题,也就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同时,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教育的资源配置规律。只有在牢牢把握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方式方法的前提下,才能够推动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发展。我们一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专业化的实质就是不可替代性,就是要形成属于自己学科(专业)的科学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专业化很强的工作,必须要有各种机制和标准来配套, 否则在行外人眼中虽然你很辛苦,但不是科学。专业化建设中不仅要善于总结提炼学科 (专业)自身的科学内涵或内容,而且要遵循与体现科学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把握前沿、推动前沿。
记者:您认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变化发展给思想政治带来了哪些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冯刚: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命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问题、工作体制机制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辅导员队伍的问题、资源配置的问题,等等,这些都可以列入前沿问题。这里我们重点列举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 把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其次要弄清楚怎样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教育内容方式途径多样性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创新,但是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这符合中国现阶段的特征, 也是我们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我们必须坚持。实际上,西方国家也有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把它融入整体教育里面。我们讲的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实际上就是整体性德育的体现。我们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在当今中国社会体制下,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的特色, 也是我们的优势, 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要形成“三全”育人的工作机制和模式,这些都是我们要强调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文化的,其内涵在于更好地体现文化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高度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要形成并体现自身的崇高使命、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发挥教育熏陶、规范制约、荣誉激励和价值引领的作用。文化是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也是一样, 模仿不是不可以,但是真正的精髓是培养出来的,不是照搬过来的。一个学校在培育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价值导向、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最终都体现在学生身上。思想政治教育体现文化的导向,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于文化的传承与展开,用文化的力量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另一方面是我们要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而不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得不近人情。很多时候学生不是不需要教育、不需要引导,而是需要一种有价值、有层次、有文化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思考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蕴涵,深入挖掘事物背后的道理、内在的本质,多一点文化的韵味,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学生就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外在于学生的,而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事半功倍。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这些东西应该是融合在一起的。如何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文化环境,又如何运用文化环境因素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些都是前沿问题。
(三)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法律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也大大强化。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前沿问题,这个问题在很多年前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少教育工作者自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如果程序不规范、管理不规范、缺乏法律支撑,就很可能出问题。近些年,多次出现学生起诉学校的案例,就与学生教育管理方面法律不完善、部分教育者法律意识缺乏有直接关系。在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特别是涉及学生安全、纪律处分等事项,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尊严,尊重学生的正当合法权益,设计好他们充分申诉的渠道,才能减少、避免法律纠纷。学校也应充分认识自身合法主体的权益,避免成为无限责任机构。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法律问题是一个新近出现的前沿问题, 需要重点关注。
记者:近年来,高校党建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请您结合学习中央领导同志近期在高校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谈一谈当前如何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冯刚: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连,其实,学生党建也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在高校党建工作座谈会上, 中央领导同志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要继续坚持和贯彻好正确的指导原则,紧紧围绕服务大局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来开展,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来推进,围绕贯彻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来加强,围绕抓好基层打牢基础这一重要支撑来深化,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这四条原则对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落实。
要扎实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党支部是教育和管理党员的基本单位。抓好了党支部建设就夯实了高校党建的基础。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 有利于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原则,在教学管理与科研业务关系基础上设置教师党支部,以班级年级为主设置学生党支部。积极探索以实验室、课题、项目组和科研平台等学术组织为依托设置党支部的形式, 努力构建充满活力、覆盖面广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体系。同时, 我们还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广受学生欢迎的党组织活动方式,特别是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来丰富活动的手段内容,创新形式,增强亲和力和凝聚力。
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的发展问题。按照党章的规定、党员的标准做好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对确保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长远来看,大学生党员的发展有利于党内高层次人才比重的增加,同时可以发挥后备干部蓄水池作用。总体上看, 绝大多数高校党员的发展还是很注重规范、注重质量、注重程序的。大学生入党的积极性很高,超过8 0 %的学生有入党愿望。当然,也要看到极少数学生的入党动机不是很纯。学生主动要求加入这个组织说明他对这个组织是有兴趣的,愿意来提升自己。革命战争年代加入党组织的有的党员起初也未必党性那么纯,也是在进入这个组织以后,经过血与火的考验之后才锻炼出来的。所以,既要看到学生加入党组织的积极性和难能可贵,又要看到学生加入党组织的动机需要去引导,更加注重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中央领导同志在高校党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特别强调,“高校是重要的教育阵地,也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我们要强化阵地意识、大局意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