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一直流行一张帖子——《史上最牛校长讲话》,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李培根一下子成为众人仰慕和钦佩的对象。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着这么一位培根似的师长,他关注学术,也关心学生本身,让人仰望,又可亲可近。他就是我校传播学院连续5年被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的王才路教授。
“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人成才,为了一切学生的健康成人成才。”这是王教授常挂在嘴边,也深深烙在心里的一句话。
王教授一直担任广告专业、动画专业、编辑出版学等专业的授课老师,讲授《中国文化》、《广告文案写作》、《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鉴赏》等课程。据同学说,他讲课从来不看讲稿,融淡然和厚重为一炉,道理深入浅出,智慧火花随处闪现。声音洪亮,信息量大,滔滔不绝,一节课过去,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广告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和动画专业都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王教授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课上,他要求学生多关注新闻,多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国际形势;另一方面,他还多次带领学生参加了“青岛市城市用语征集”“崂山区旅游口号征集”等丰富学生经验的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成绩。有人说,王教授有“三只眼”,一只眼看学生,一只眼看社会,一只眼看政治形势。王教授的“三只眼”,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王教授在课上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在课下也不“放过”学生每一个能促进学生成长进步的机会。殷兆辉曾是我校传播学院一个平凡的学生,有一天,王教授把他喊到办公室拿着他刚交上的作业说:“你这个点子不错,你再扎扎实实的完善一下,拿出有价值有依据有权威的数据,好好改一下,说不定公司能采纳。”紧接着,王教授认真指点了他每一步该怎样做。后来这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品牌策划作业竟真的被青岛某家公司采用了。
“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一个老师这样重视过我。所以,当时,我就下定决心,把这个策划做好。这也确定了我一生的研究方向。”后来殷兆辉动情的回忆
八小时之外:读书,学习,写文章
去采访王教授时,他正端正地坐在办公桌前忙碌着。临近放假,办公室里空荡荡的,只有王教授桌上的那台电脑正在发出呼呼的热气。
在大学里,基本上只有在课堂上看到老师,老师课下的生活,对我们这群学生来说,一直是个谜。
“王教授,你八小时之外,都做什么?”记者好奇的问。
“读书,学习,写文章。”
“这么单一?”记者惊讶地问。
“把复杂变单一很简单,把单一变复杂很麻烦。”王教授笑着说。“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二是读进大脑的书。”
据笔者调查,王教授基本上每一星期都会写一篇文章,有关于广告的,有关于文化的,有关于品牌的,篇篇不重复,篇篇体裁不同。他的文章,精致简练,就事论事,读来让人耳目一新;他的文章,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读来让人受益匪浅;他的文章,气道十足,大气磅礴,读来让人震撼不已。编辑081石蓬波同学如是说。
对此,王教授总是说,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展开的是笔墨,却如沏的茶,也如斟的酒。铺就的是文章,品尝的却是生活的滋味。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车票,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把握好每次演出便是最好的珍惜。将生活中点滴的往事细细回味,伤心时的泪、开心时的醉,都是因追求而可贵。日落不是岁月的过,风起不是树林的错。只要读过等过付出过,天堂里的笑声就不是传说。
为不写文章一句空,已年过半百的王教授为做一个关于崂山茶的额课题研究,暑假时烈日炎炎,竟亲自跑遍了崂山区的十几个茶厂。很多学生被王教授的求真务实、金石为开的精神所吸引,也被他认真踏实的文风所折服。
风中亮出自己的旗
讲品牌,点评广告,鉴比文学作品,王教授在课堂上总如风中亮旗,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从来不避讳。
他讲广告时认为:当前制约中国广告发展的桎梏主要有趋时、模仿和克隆。确实出现了一些国家文化意识、民族文化精神含量低的广告。缺乏战略意义上的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有的只是单纯的广告利润观,甚至是西方国家广告的中国版,做了外国文化尤其是美国价值观、文化观的义务传播。中国广告要走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道路,出路在于综合创新。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的广告人要有民族的价值追求,要有使命感和责任心。他讲品牌时认为:品牌的打造和定位要立足于长远,突出产品的特色,塑造形象,这是低层面上的。高层面上是不断进行品牌价值的创新、坚持品牌的使命追求。应对的方法是要不断地创新,走自己的路,让世界和我们接轨!他讲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时认为:己和乃天人合一之基石。
“己和”即忍善、淡泊、谋道不谋食。人要有一种境界,权谋利达随时都在挑战,不能万物皆备于我。相因相变,两极之道。人要有担当,要讲责任,太权谋化太市俗化容易失性丧真。人要追求大道本真,不能丢失自我,特别是不能丢失应有的人格。担当和责任是应有的境界和追求。清自清浊自浊。点亮心灵的这盏灯,在校园中淡然而又真诚地行走。
这正如他日志中写的那样,“走自己的路,尽管很崎岖,但依然勇往直前。生命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控制自己命运的权利。纵然会困难重重,伤痕累累,但自己不会后悔,不会犹豫。因为在回首时,自己可以指着那条尽是痛苦和泪水的路,昂首苍天,俯瞰大地,理直气壮地说:‘看,这就是我自己走出来的路!’”
王教授的刚正凛然,勇于在风中亮出自己的旗的品质,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学生。广告074的任红虹说,听王教授的中国文化课,如欣赏《韩熙载夜宴图》,浮华中有压抑有沉思有忧患。也象品鉴莫奈的《日出.印象》,有冲云破雾,自成潮流之感。如赏大唐之舞,有跳跃、有回旋,有变化,进退有节。起伏爽脆。节奏之鲜明,或如雷突然而至,或如风嘎然而止。动如闪电,撼人心魄。静如海平,清先凝练。也如赏《高山流水》,如流水如高山,或洒脱或激昂,有境界有格调。 王艳宁同学也说,王老师的每节课都会给我们很多启发。他上课重能力讲灵活不法俗规,不照本宣科。他不仅给我们金子,更交我们点石成金的方法。对于未来的广告人来讲,真是受用一生。
路路的粉丝们
网上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一方面敬佩王教授的学识,满腹经纶,一方面又喜欢王教授即儒雅又洒脱的为人处事以及讲课的风格,尤其是王老师那招牌性的语言,招牌性的动作,成为课后或卧谈之常资。这个群体,亲切的称王教授为“路路”,称自己为“才迷”。“才迷”者“才路迷”之谓也。
不定期登陆王教授的人人网首页,成为“才迷”们学习生涯里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会时不时看一看路路“同学”最近的心声动态,是不是又有什么精辟论断了,是不是又到哪里考察去了,是不是又有新的粉丝加入了。甚至有学生还为王教授做了一个《路路语录集》。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才迷”们跟“路路”说的悄悄话吧。
路路: “走自己的路,尽管很崎岖,但依然勇往直前。 生命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控制自己命运的权利。 纵然会困难重重,伤痕累累, 但自己不会后悔,不会犹豫。 因为在回首时,自己可以指着那条尽是痛苦和泪水的路,昂首苍天,俯瞰大地,理直气壮地说:“看,这就是我自己走出来的路!有一种哭泣, 看不见泪滴, 那是心里发出的叹息 。有一次伤心, 从此不再痊愈, 凝在心里, 安慰也多馀。 生活就像耕耘, 一半努力, 一半运气 即使是爱情, 也不要期望奢侈, 万分之一中那有意无意的离题,也像是掉了剧本的戏, 你原来期望她会高潮迭起 突然间就演不下去 也许从此一去不回, 变成泪的回忆…… 尽管付出很多很多, 也要学会放弃,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才迷:“王老师,我们珍惜今天,渴望明天。我们在成熟。”路路:“成熟不是人的心变老,不是泪打转还是在微笑。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风景;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雨,你会遇到彩虹。”-才迷:“记住过去,把握现在,执手未来,爱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路路:“所谓门槛,过去了就是门,没过去就成了槛。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时间是治疗心灵创伤的大师,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高手。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痛苦了,蹲下来,抱抱自己。”……
每年都由学生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过程和结果是最公平的,不掺杂其他因素的,是学生心里对老师的肯定与感激。王教授连续几年获此殊荣,他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王教授的当选是当之无愧的。
大学时代,是青涩和成熟之间的过渡,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艰难成长,有这样一位教授、老师、朋友的指点,作为学生的我们,一定会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