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国语学院团委举办“求思得论坛”,特邀同济大学智能翻译博士、中国译协专家会员、中译集团专家译员、同济大学人工智能语言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刘济超博士,以“语言技术与人工智能”为主题开展学术讲座。活动聚焦人工智能时代外语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全院本科生、研究生带来前沿洞见与实践指导。

聚焦行业变革:解析技术赋能下的翻译新生态
讲座伊始,刘济超博士立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结合神经网络模型等实例,系统阐释了语言技术对翻译行业的深刻影响。他指出,当前翻译行业呈现“技术驱动、多元发展”的特征,计算机辅助口译、智能译后编辑等新兴领域对人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面对基础翻译岗位需求缩减的现状,刘老师强调“高端语言服务市场仍存在显著缺口”,尤其在外事外交、国际会议等领域,高精度同声传译人才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状态。通过解析语言服务产业链的分工,他鼓励学生以技术为工具,向价值链上游的专业领域深耕。
锚定发展路径:职业规划与核心能力培育
结合自身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实践的复合经历,刘济超博士为外语学子提出多维发展建议。他建议学生构建“语言+技术+行业”的知识体系,既要夯实语言基本功,也需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同时关注国际政治、经贸科技等跨领域动态。针对职业规划,刘老师强调“精准定位与持续精进”的重要性:从事翻译工作需以同传等高端领域为突破方向,选择教师、外贸等职业则需强化教学能力或行业知识储备。他特别指出,名校背景并非核心竞争力,“企业更青睐具备即战力的技术适配型人才”,建议学生通过慕课平台、开源项目等渠道主动提升技术素养。
回应成长关切:终身学习与人文价值不可替代
在互动环节,刘济超博士就学生关注的读博深造路径、口译行业现状等问题进行解答。面对人工智能冲击,他提出“人类译者当前仍不可替代”的核心观点:语言服务的本质是跨文化沟通,机器难以复刻人类对文化语境、情感表达的精准把握。他寄语学生保持战略定力,以终身学习应对技术迭代,既要善用AI工具提升效率,更需在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际等“软实力”上构筑护城河。

本次讲座通过理论剖析与案例解读,为外语专业学生厘清技术变革下的发展逻辑。与会学生表示,讲座内容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挑战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外国语学院将持续依托“求思得论坛”平台,切实发挥学术助研能效,助力外国语学院学子成长为国家战略需求的新文科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