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感知中国,德行齐鲁”非遗传承实践队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螳螂拳引入校园体育联赛,探索出“文化传承+体育联赛+志愿服务”三位一体的特色实践路径,为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注入青春动能。
双向赋能,构建志愿服务新生态。实践队立足中德跨文化办学特色,创新打造“输入+输出”志愿服务链条。输入环节,15名志愿者深入海阳太极螳螂拳国术馆开展“非遗守护行动”,系统性学习多元化的非遗文化完成文化输入;输出环节,化身“非遗传承使者”,建立“1+N”传帮带机制,1名志愿者带动至少20名学生开展晨间教学。这种“沉浸式学习+创造性转化”的模式,既守护非遗文化根脉,又培育出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传播志愿者。

四维融合,打造文化传承新范式。实践队紧扣“四个结合”深化服务内涵: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融合,设计“螳螂拳+军体拳”复合式早操;技能传授与文化阐释融合,开发“招式精讲+武德故事”微课程5讲;个人成长与志愿服务融合,实施“段位晋级+教学认证”激励机制。通过校内实践与社会辐射融合,开展社区展演、国际文化宣讲等活动20余场,以多维融合的服务模式,打造“志愿服务+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新载体。

守正创新,激活文化两创新动能。“感知中国,德行齐鲁”非遗传承实践队在保留螳螂拳传统技法之基础上,融合现代武术理念与技术,提炼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竞技与健身之需,在实现“文化‘两创’与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中,形成“习武强身、尚武立德、传武润心”之新风尚,助力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此外,志愿服务架中德文化之桥,德国合作院校师生“云学螳螂拳”,亲身感受中华武术之魅力。

中德科技学院团委将持续深化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以“感知中国,德行齐鲁”非遗传承实践队为引领,打造更多具有文化厚度、育人温度、实践深度的志愿服务项目,让青春志愿红与非遗文化彩交相辉映,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