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活力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力校园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篇|传媒学院“传承红色基因”青春红途实践团赴青岛市城阳区前往丹山战斗遗址开展红色教育实践
作者:解雨萱、钱一鸣   审核: 刘海波    来源: 传媒学院    编辑:     时间: 2025-07-29    点击数:

为追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7月26日,青岛科技大学赴青岛市城阳区“青春红途”实践团来到城阳丹山战斗遗址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参观战斗遗址、聆听革命故事、与当地村民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解放青岛战役中丹山岭阻击战的英勇事迹,深刻感悟革命先烈不畏牺牲、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

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学校今年《关于开展青岛科技大学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明确提出,要依托各地红色资源,开展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因此,学院在组织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时,更加注重挖掘新时代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在梳理过程中,我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时代、地域等方面的特殊性,是我国文化资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阳丹山战斗遗址就是其中之一。

血染丹山铸丰碑:青岛解放关键战场的红色传承

城阳丹山战斗遗址,位于城阳区夏庄街道丹山社区丹山岭。1949年5月3日,解放青岛战役打响。丹山岭因位于进入青岛市区的原李惜、李塔两条交通要道之间的特殊位置,成为国民党军队在青岛负隅顽抗的最后一道防线。解放军经过浴血奋战攻克丹山,为解放青岛扫清了障碍。现今,已建成丹山公园,公园内建有丹山红色教育基地,青岛政府授牌此地为“青岛市国防教育基地”。依托鲜活感人的红色历史及战斗事迹,具有较高的红色教育价值。

课本外的丹山战役:触摸洞壁上未冷却的热血

当实践团队员们走进防空洞,历史便映入眼帘。洞壁上的图片和故事配上同学们生动的讲解,丹山战役就不仅仅是存在于课本中苍白的四个字,而是有血有肉的英雄铸就的不朽的红色传奇。侦察员王嘉祥乔装长工卧底侦查敌情、连指导员雷风春舍身救乡亲、女战士徐玉珠敌堡前救伤员、小战士张克信冒死炸暗堡……看到这些与自己同龄的战士们的革命事迹,队员们深受触动:我们处在同样的青春坐标,但因为时代不同而有了不同的青春命题。但从这一刻起,传承红色基因不再是抽象口号,而是跨时空的青春对话与时代使命的交接。

触摸弹孔的温度:从碉堡残垣到红色基因的青春接力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发现丹山岭上仍遗留着当年激战的痕迹——国民党军队修筑的水泥碉堡、暗堡和蜿蜒曲折的交通壕依旧矗立在荒草间,斑驳的墙体上弹孔密布,仿佛仍在诉说着那场惨烈的战斗。当指尖触碰那些深浅不一的弹痕时,70多年前的枪炮声似乎就在耳畔回响。这些鲜活的战争遗迹,让"丹山战役"四个字顿时有了温度,队员们不禁屏息凝神,想象着当年解放军战士如何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冲锋,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山岭。每一处工事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道弹痕都是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当历史在泪光中复活:丹山战役影像里的心跳与回响

在丹山战役旧址的最后一站,实践团成员共同观看了记录这段历史的珍贵影像。影片中,硝烟弥漫的战场画面与亲历者含泪的讲述交织在一起——那些鲜为人知的战斗细节、战士们舍生忘死的壮举、老乡们冒死支援前线的故事,无不令人动容。当看到白发苍苍的老兵提及牺牲的战友时哽咽难言,当听到村民回忆解放军严守纪律、露宿街头的往事,队员们不禁潸然泪下。银幕上的炮火轰鸣与眼前的断壁残垣重叠,那一刻,历史的重量压上心头,而血脉中奔涌的共鸣却愈发清晰。影片结束,寂静中只余山风呜咽,但每个人都知道:有些心跳,早已跨越时空,与这片土地上的英魂同频共振。


共青团青岛科技大学委员会    青岛科技大学学生会    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会

联系地址:青岛市松岭路99号青岛科技大学  

邮政编码:266061  联系电话:0532-88959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