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活力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力校园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高分子学院“蒙韵橡心”支教团赴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李庄村开展红色薪火育梦支教活动
作者:方璇   审核: 贾明明    来源:    编辑:方璇     时间: 2025-08-02    点击数:

7月16日,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支教团“蒙韵橡心”赴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李庄村开展红色薪火育梦支教活动

2025年,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80周年。在这个承载着民族记忆与荣光交织的年份,我们踏入山东临沂市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在历史的厚重回响中,触摸那段从抗战烽火中蹒跚启程、向着民族解放奋勇突进的壮阔征程,让红色基因在寻访中,于心底深深扎根。

步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以“薪火相传”为主题的雕塑,展现了红军战士英勇的身姿,彰显着革命精神的传承。馆内丰富的革命文物、画作及详实史料,按时间脉络展示了从抗日战争胜利到华东野战军诞生,再到解放全中国的历程。从《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表》中,我们了解到其部队编制与兵力情况,看到它从组建之初就凝聚起强大战斗力;陈列的土造地雷、缴获的敌军武器等,虽简陋却满是历史痕迹,见证了先辈们在艰苦条件下保家卫国的决心。

怀着崇敬之情,我们参观了陈毅故居与张云逸旧居。陈毅故居保存着他曾用过的器物,屋内生长着他亲手种下的桂花树,墙上悬挂着指挥作战的地形图,置身其中,仿佛能看到陈毅将军在此运筹帷幄的身影;张云逸旧居内,简单的陈设还原了那段革命岁月的场景,让我们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生活的简朴与工作的艰辛。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系统参观了“战史陈列”“司令部作战室”等主题展区,了解到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将领指挥下,转战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参与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重要战役。其中,孟良崮战役全歼敌方“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沉重打击了敌方军队的嚣张气焰;淮海战役更是以60万兵力对抗敌方80万兵力,创造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还聆听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沂蒙红嫂”故事,她们送子参军、救伤员、做军鞋、筹军粮,以“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无私奉献,深刻诠释了“军民鱼水情”的厚重内涵。

本次华东野战军纪念馆红色研学活动,是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我们与历史对话,与先辈们“共情”。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红色文化,向更多人讲好华东野战军的光辉历史,传递伟大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为响应乡村教育帮扶号召,传承奉献精神,我们于7月16日前往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李庄村开展为期7天的支教活动。本次活动以“播撒知识种子,传递温暖力量”为主题,旨在通过短期支教补充当地教学资源,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同时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化对乡村教育的认知。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当抵达李庄村时已经是傍晚,我们住在了村支部的一间办公室里,脑海里不断“预演”着次日给孩子们上第一节课的场景,满是期待。第二天一早便早早来到教室等待孩子们的到来,可是现实却打乱了团队的计划。由于对我们的陌生,家长心存疑虑,最终只等来了十几个孩子走进教室,出现了“老师比学生多”的情况。更具挑战的是,孩子们年龄跨度大,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加上孩子们比较内向,教学难度大大增加。

由于时间短暂,课程深度有限,且部分成员缺乏教学经验,初期课堂把控不够理想。这些问题为未来的支教活动提供了改进方向,我们分出两位成员专门为高年级的同学提供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了解下学期要学的新知识,两位青年学子负责给小学的同学们讲解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再两位青年学子负责照顾低年级的小朋友,带着小同学们识字,做手工,做趣味活动等,将"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这一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慢慢地,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小伙伴也加入了我们的支教班。

针对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我们分组与孩子们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与心理需求。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各种趣味活动(抢椅子,123木头人等等),收获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几天时间里,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拘谨,逐渐变得开朗主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人多了,下课后追着老师问“老师你们大学跟我们学校有啥区别”的孩子多了,连平时总低着头的小姑娘,也会在离别时偷偷塞来一张画着“我们”的纸条。将别之际,一个孩子给我们送来了他最喜欢的小手办,在一句句“老师,明年再来”中我们心中五味杂陈。

在孩子们的眼睛里,看见教育的另一种模样我们深刻体会到“支教不是单向给予,而是双向治愈”:我们教孩子们知识,孩子们用真诚教会我们“简单的快乐最珍贵”。面对乡村教学的实际困难,团队也更清晰地认识到,短期支教的意义不在于“教会多少知识”,而在于“点燃一份希望”。

7天的临沂支教,是一段“用真心换真心”的旅程。我们或许无法立刻改变乡村教育的全貌,但孩子们眼中亮起的光、临别时那句“老师还来吗”,让我们明白:微小的陪伴与付出,也能在他们心中留下印记。未来,我们计划持续与该校保持联系,通过线上辅导、物资寄送等方式延续帮扶;同时将本次经历分享给更多人,呼吁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让更多人参与到“守护孩子们的梦想”中来。


共青团青岛科技大学委员会    青岛科技大学学生会    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会

联系地址:青岛市松岭路99号青岛科技大学  

邮政编码:266061  联系电话:0532-88959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