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至18日,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组织学生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开启了一场以“强国有我,筑梦边疆”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马寒带队,循着红色印记感悟初心,在民俗风情中探寻边疆发展的活力,于行走间汲取精神力量,将“强国有我”的誓言融入对边疆历史与现实的深度体悟中。

8月15日,走进日本侵略延边罪证馆,泛黄的史料与锈迹斑斑的实物,不仅诉说着那段屈辱岁月,更彰显着延边人民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抗联战士用过的步枪、朝鲜族群众秘密传递情报的竹筒,诉说着各族儿女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壮举。同学们凝视着记录农民抗捐抗税的档案,聆听着朝鲜族姑娘金顺姬为掩护战友纵身跳崖的故事,深刻体会到 “落后就要挨打” 的沉重教训,更加坚定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走进日本侵略延边日本总领事官邸旧址,这座曾象征殖民统治的建筑,揭露了侵略者的暴行。展柜里打满补丁的朝鲜族传统坎肩,背后是村民们用暗语传递抗日消息的秘密。老照片中各族群众手持农具与侵略者对峙的场景,定格了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战火中的凝聚。同学们驻足于记录延边各族群众欢庆解放的影像前,愤慨于侵略者的嚣张之余,更读懂了“自强不息”四个字在边疆大地上的千钧重量。

8月16日,走进龙井市东山红色文化园,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通过雕塑、影像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这里沉淀着 “忠诚于党、报效国家” 的红色基因,抗日英雄用生命践行了 “为民族解放而战” 的誓言。学子们在纪念碑前庄严重温入团誓词,声音里饱含着对先烈的崇敬,更将这份“坚守信念、勇毅前行”的精神内化为青春奋斗的动力。


8月17日,走进和龙市光东村,现代化的朝鲜族民居与秀美的稻田风光交相辉映,处处彰显着“艰苦奋斗、振兴家园”的实干精神,更承载着总书记对边疆发展的深切关怀。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光东村实地考察,如今的光东村,牢记总书记嘱托,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师生走进田间地头,弯腰观察稻子的生长情况,拔除田间的杂草,感受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深意。村民一边示范如何判断稻子的成熟度,一边讲述着光东村的变迁:“以前这里都是荒地,种点玉米都得看天脸色,现在修了灌溉渠,种上了优质水稻,还搞起了深加工,日子越过越红火。” 同学们听着村子的发展史,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景象,更加真切地理解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深刻含义。
8月18日,走进延吉朝鲜族民俗园,沉浸式领略朝鲜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里涌动着“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的和谐暖流。园内的传统建筑群落原汁原味地还原了朝鲜族的生活场景,同学们在这里参与了制作打糕和辣白菜的实践活动。制作打糕时,同学们抡起木槌,对着石槽里蒸熟的糯米反复捶打,随着“砰砰”声响,逐渐变得黏软。随后,同学们跟着学习,挑选白菜和调配酱料,将辣椒面等调料均匀地涂抹在白菜叶上。老人说“辣白菜的味道,藏着朝鲜族人家的烟火气,邻里之间常会互相赠送自家做的辣白菜,这是我们表达情谊的方式。”通过实践,不仅掌握了传统美食的制作技艺,更感受到了朝鲜族人民勤劳智慧、热情好客的民族特质,深刻体会到民俗文化中蕴含的团结互助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这些亲手制作的食物,承载着满满的文化记忆,也让他们更加理解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丰富内涵。

此次实践活动,让外院学子在行走的课堂中厚植了家国情怀,强化了使命担当。将以青春之力扎根中国大地,用外语讲好民族团结的精彩故事,让“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在实践中绽放出绚丽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