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至8月8日,青岛科技大学“青春探疆 筑梦天山”社会实践队圆满完成为期12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6名师生从全国5省14个地市出发,跨越4000多公里,深入新疆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开展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志愿服务,通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支教、实地调研与文化体验,助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老党员、老军人高淑宸爷爷亲切交流。
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队先后走访新疆机场历史陈列馆、自治区博物馆、毛泽民故居、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及霍尔果斯口岸等地,开展了一场深度的文化研学之旅。在新疆机场历史陈列馆,队员们通过一系列珍贵的历史实物,了解了新疆民航人艰苦创业的历程,深刻感受到各族儿女共同奋斗、建设边疆的精神传承,增强了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实践队还专程拜访了93岁的老党员、老军人高淑宸。聆听他参与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的经历以及后来扎根新疆建设的感人故事,让队员们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红色教育。高淑宸寄语青年学子:“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听党话、跟党走,勤学善思、知行合一”,这番话深深印在每个队员心中。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参观新疆机场历史陈列馆、自治区博物馆、毛泽民故居、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霍尔果斯中国文化馆、霍尔果斯国门等。
校际联动,两地高校共话青春使命。活动期间,实践队与新疆财经大学师生联合举办了“‘青’‘疆’共话 青春同行”座谈会暨读书分享会。围绕社会实践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等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学习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等著作的相关章节,并分享了学习体会。通过此次共建,两校青年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深刻内涵,坚定了“用青春脚步丈量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信念,为今后持续开展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青岛科技大学“青春探疆 筑梦天山”社会实践队师生和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师生开展座谈会。
语言为桥,同心共筑民族情。在新疆伊犁霍城县萨尔布拉克镇齐巴拉嘎西村小学,实践队开展了为期9天的“推普+支教”系列活动,为当地学生带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

图为实践队师生为小学生授课。
实践队员设计了“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歌声中学习普通话”等趣味课程,通过绕口令、歌曲学唱、情景对话等方式,帮助孩子们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结合专业特长,开设了“推普+心理”“推普+普法”“推普+环保”“推普+安全”“推普+实验”等主题课程,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同时,将普通话推广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开展了硬笔书法、非遗漆扇制作等体验活动。此外,与廊坊师范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青年学子连线,为当地学生带来一堂专业的播音主持课,突破时空限制,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边疆。

图为实践队师生为小学生授课。

图为实践队师生为小学生授课。
实践期间恰逢八一建军节,实践队中的退役军人和国旗护卫队成员为小学生们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并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讲述建军历史、国防知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奋斗故事,引导孩子们厚植家国情怀。

图为八一当天实践队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
调研捐赠,精准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深入村民家中、田间地头,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形式开展调研,了解当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情况和使用需求,当地青少年普遍能使用普通话交流但发音有待提高,中老年人则存在发音不标准等情况,为推普工作提供真实数据支持,更准确地把握当地推广普通话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助力乡村振兴。为解决当地图书资源匮乏的问题,实践队还为小学捐赠110本优质图书,内容涵盖文学、历史、科普等领域,助力打造“图书角”,为边疆教育注入持久动力。

图为实践队入户开展问卷调查。
12天,4000多公里,1500多个服务小时,从黄海之滨到天山脚下,青科大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中所言:“青春探疆的故事没有句号,我们和西部的约定,永远都是进行时!”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深化了队员们对新疆历史文化、民族关系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更坚定了他们投身西部、服务基层的决心。大家表示,未来将继续汇聚青春力量,为乡村教育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智慧与力量,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答卷。

图为实践队与齐巴拉嘎西村小学学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