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铭记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7月16日,艺术学院“艺心传承·红色筑梦”艺术姐姐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的14名学子前往中国工业博物馆与奉天文化创意园,在钢铁铸就的岁月与创意点亮的空间里,探寻这座城市从工业辉煌到文化新生的进阶之路。

走进中国工业博物馆,团员青年们仿佛踏入了一部立体的中国工业发展史。展馆内,锈迹与光泽交织的老式机床静静伫立,齿轮的纹路里藏着“一五”时期的建设密码;玻璃展柜里,“中国第一台数控机床”“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的设计图纸与零件实物,无声诉说着沈阳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荣光。
最让青年们动容的,是展厅里循环播放的口述历史影像。老一辈工匠回忆着当年在简陋车间里攻坚克难的日子,“没有先进设备,就靠手摸、靠心算,也要把技术难关啃下来”,朴实的话语,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工业精神”不是教科书上的名词,而是一代代人用汗水与坚守浇筑的信仰。
若说工业博物馆是对历史的致敬,那奉天文化创意园便是对工业遗产的“温柔改造”。当青年学子们推开园区大门,红砖外墙、高大连廊的工业肌理扑面而来,却在细节处遇见惊喜:废弃的管道被改造成缠绕着绿植的艺术装置,曾经的旧车间,如今变身为飘着咖啡香的书店、摆满手作好物的工坊,老厂房的“硬核”骨架里,填满了青春与创意的柔软内核。
团员青年们沿着连廊漫步,他们走进复古书店,在泛黄的老沈阳照片里,对比今昔城市风貌的变迁。午后的阳光透过天窗洒在红砖地面上,光影交错间,团青年们坐在园区的露天座椅上交流感受:“原来老厂房不只是历史的标本,还能以这样鲜活的方式‘活'在当下。”
从中国工业博物馆的钢铁史诗,到奉天文化创意园的创意新篇,这一次的实践既是一次对城市工业基因的溯源,也是一场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大家深刻体会到,传承不是复刻历史,而是让过往的精神在新时代里焕发出全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