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活力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力校园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艺术学院“艺心传承•红色筑梦”实践团赴丹东开展社会实践
作者:   审核:    来源:    编辑:宋晨曦     时间: 2025-07-25    点击数:

7月18日,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艺心传承•红色筑梦”艺术姐姐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赴辽宁省丹东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这座与历史共生的边城,以一日时光追寻抗美援朝的历史足迹,让红色基因在行走中愈发清晰。

抵达丹东的第一站,实践团成员直奔抗美援朝纪念馆。走进厚重的馆门,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泛黄的照片里,战士们的眼神坚定如钢;锈迹斑斑的武器上,仿佛还残留着硝烟的味道;无声的影像资料中,冰天雪地里的冲锋、坑道里的坚守,将“保家卫国”四个字刻进每一个学子的心底。

讲解员沉重的声音讲述着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枪眼、邱少云在烈火中严守纪律的故事,这些曾在课本里读到的文字,此刻化作具象的感动。大家在一件件文物前驻足,在一段段文字前沉思,课本里的历史,化作可触可感的记忆,他们深刻理解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沉重分量——这不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更是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

当天下午,实践团来到鸭绿江断桥,他们踏上桥面,铁板在脚下发出沉缓的声响,仿佛在述说着当年的故事。桥身密布的弹孔仍清晰可辨——1950年11月美军轰炸的痕迹,成了永不褪色的历史教材。断桥不语,却道尽沧桑,它见过物资昼夜不息的运输,见过战士们义无反顾的背影,也见过停战后两岸渐起的炊烟。团员青年们逐渐懂得,所谓和平,不过是有人曾把黑暗挡在身前,让今日的江风得以如此安宁。

一日丹东行,从纪念馆的史料实证到断桥的实物见证,青年学子们在历史的褶皱里读懂,红色基因从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舍生取义”的抉择,是“家国同构”的情怀,是“前赴后继”的传承。

共青团青岛科技大学委员会    青岛科技大学学生会    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会

联系地址:青岛市松岭路99号青岛科技大学  

邮政编码:266061  联系电话:0532-88959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