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活力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力校园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自动化学院“八十载丰碑·万里红途”宣讲团赴淄博市博山县开展红色实践活动
作者:   审核: 丁雅琼    来源: 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团委    编辑:丁雅琼     时间: 2025-07-20    点击数:

为了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赋能文化传承、感悟革命品格,7月20日,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八十载丰碑,万里红途”宣讲团赴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县烈士陵园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通过瞻仰烈士纪念碑、参观烈士纪念馆、聆听英雄事迹等形式,团队成员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追思先烈,在红色教育中汲取奋进力量。

博山区烈士陵园坐落于群山之间,园内松柏苍翠。烈士纪念碑高耸入云,碑身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英雄史诗。在带队老师李卓林的带领下,宣讲团成员怀着崇敬之心来到纪念碑前,列队、脱帽、肃立、三鞠躬并行庄严注目礼,深切缅怀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牺牲的英雄们。

随后,团队成员走进烈士纪念馆,近距离缅怀革命先烈。在“博山抗战英烈墙”前,密密麻麻的名字让队员们深受震撼。他们中有刚满18岁的青年战士,有投身地下工作的知识分子,还有舍家卫国的普通村民。馆内陈列的泛黄照片、镌刻拓印的图像、烈士生前的书信手稿等实物资料,生动还原博山地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历程。“这位是博山籍烈士王尽美,他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的领导人之一,年仅27岁就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讲解员指着一组珍贵的历史资料介绍道。当离开纪念馆时,宣讲团成员回首望去,依旧满怀敬畏与钦佩。宣讲团队长付经纶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悲壮的故事,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

走出纪念馆,团队成员来到了烈士墓区。成员们在每一座墓碑前驻足凝望,轻声诵读碑文上的烈士生平。当走到一座刻有“1925-1946”字样的墓碑时,队员们发现这位烈士牺牲时年仅21岁,不少人红了眼眶。“他们和我们年纪相仿,却已为信仰献出了生命。”宣讲团成员王兴烨轻声说道。

走过墓区,来到陵园深处的无名烈士碑前。这座石碑没有镌刻任何名字,仅以“无名烈士纪念碑“七个字诉说着一段段未被记录的牺牲。讲解员介绍:“这些烈士有的在战斗中与部队失散,有的因史料缺失未能留下姓名,但他们同样为博山解放作出了贡献。”成员们围绕在碑前,自发列队鞠躬致敬。

此次实践活动丰富了宣讲团的实践经验,引导团队成员树立敬畏历史、改革求新的精神品格。宣讲团始终以“挖掘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培育时代新人”为目标,持续走进革命遗址、纪念场馆等红色教育基地,用青年视角解读红色历史,用青春声音传递红色力量。未来,团队将把在博山区的实践成果整理成系列宣讲材料,通过校园宣讲、线上分享等方式扩大传播范围,让红色血脉在代际传承中永葆生机活力。

共青团青岛科技大学委员会    青岛科技大学学生会    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会

联系地址:青岛市松岭路99号青岛科技大学  

邮政编码:266061  联系电话:0532-88959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