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7月23日,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东阿阿胶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前往聊城市东阿县艾山新村,探寻基层治理与乡村发展的协同经验。

实践团抵达艾山新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支书杨书记热情接待并带领大家走访村庄各地,介绍近年来村里因地制宜发展艾草产业的情况。目前,艾山已形成“种植—加工—交收”的完整艾草产业链,村民广泛参与其中,推动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也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沿着村道前行,道路两侧的文化墙与特色小院令人印象深刻。村庄通过整合闲置资源,将老屋改造成“酱菜院”“艾草体验馆”等体验空间,不仅焕新了村庄面貌,也带动了乡村旅游。村民自制的艾条、香包、枕头等艾草产品成为热销“伴手礼”,逐渐打开市场知名度。

在改建的大礼堂旧址,实践团参观了艾草展示区、影视取景地、保留完好的老教室等空间,了解村庄在发展产业同时注重文化传承的做法。此外,艾山村推行的“党员积分制”,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物资的方式,引导党员更好服务群众,增强了党群关系的凝聚力。
实践团还参观了以花卉命名的民宿院落,每间客房配备天窗,可仰望星空,成为游客喜爱的“乡村打卡地”。这些民宿由村委统一租赁后改建运营,村民既有租金收益,又可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走在村中,村民们热情质朴、邻里和睦,雨后自发清理积水的画面温暖人心。村支书介绍说:“我们始终坚持把村民利益放在首位,只有让大家从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
此次调研活动中,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东阿阿胶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践队深入了解了艾山新村在产业振兴、文化打造与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探访不仅感受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也更加坚定了青年投身基层、服务社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