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德科技学院团委积极响应学校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部署,组织592名学子奔赴省内外开展多维度实践。通过“实践磨砺+淬炼信仰”“红色教育+科技赋能”“专业研学+产业对接”“非遗传承+文化创新”“基层服务+青春担当”五大模块,让“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春誓言,在祖国大地上绽放绚丽之花。
红色传承,在黑土地上淬炼信仰力量。为继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学院“感知中国,德韵聚吉”实践团奔赴吉林省六地市参加“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2025年大学生“弘扬抗联精神·青春挺膺担当”东北抗联文化公园体验实践活动,在黑土地的红色印记中追溯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队员们沿杨靖宇将军抗联路线,走访磐石抗日纪念馆、红石砬子遗址等红色地标,通过4公里模拟拉练、吊水壶山路跋涉,在蚊虫侵袭与体力挑战中体悟“忠贞报国”的抗联精神。实践团瞻仰金伯阳烈士陵园、靖宇陵园,以“自讨苦吃”的实践磨砺,将革命信仰内化为奋斗动力。

科技赋能,让历史记忆焕发时代生机。聚焦红色基因传承,学院团委以“红色铸魂·科技赋能”为核心理念,组织实践团队深入古田会议旧址、红河湿地战斗遗址、抚顺雷锋纪念馆等红色地标开展深度研学。在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团队运用VR技术重构“飞夺泸定桥”战役场景,结合AR沙盘推演战术布局,让参与者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革命岁月的艰辛与壮烈;与抚顺雷锋纪念馆共建实践基地,研发“雷锋头像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济南战役纪念馆,团队系统学习“智慧纪念馆”数字化建设成果,探索红色文化现代传播路径。通过3D打印、情景剧展演等创新形式,实践团将专业特长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让历史记忆焕发时代生机。

产教融合,以实践深耕推动专业成长。紧扣专业发展与行业前沿,学院团委组织学子走进青岛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东北特钢集团山东鹰轮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深度调研。在软控股份现代化车间,青年学生们近距离观摩橡胶装备智能生产线,了解数字化解决方案在工业领域的实际应用;与研究院院长杨慧丽座谈时,技术专家结合青科大工科优势,剖析技术研发与人才需求的内在关联,强调“理论+实践”双轨培养对行业人才的关键作用。从智能装备研发到质量控制标准,从产业升级趋势到职业能力要求,实践团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为专业建设与职业规划提供实证参考,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向赋能。

非遗传承,解码文化基因的创新表达。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团开启“感知中国·德行齐鲁”非遗文化探寻之旅。在淄博中国琉璃博物馆,队员们跟随非遗传承人观摩琉璃制作工艺,从古法烧制到现代创意设计,感受“火里生金”的匠心传承;走进济宁三孟风景区,在孟庙千年古柏下诵读《孟子》经典,于孟府传统院落中体悟“仁者爱人”的思想精髓;在尼山圣境,庄重的建筑群落与《金声玉振》演出相得益彰。通过与非遗专家对话、参与抄经仪式等活动,实践团深度解码齐鲁文化基因,让圣贤智慧在科技与艺术的交融中焕发新生。

基层服务,以青春担当书写民生答卷。学院团委组织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一线,在聊城冠县、莆田白塘镇等八地开展实践服务。在耿儿庄村,机械工程专业青年学子运用统计模型为乡村教育提供数据支持;在曲阜姚村镇,应用化学专业团队设计科普课程点燃青少年科学兴趣;在龙口市编办,学子们参与政务实践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从教育帮扶到环境保护,从粮食节约到社区服务,实践团以专业所长回应基层所需,在服务中深化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理解,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山河为卷,青春作答。中德学子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专业赋能基层发展,在红色教育中淬炼精神品格,在产业研学中明晰使命方向,在文化传承中激活创新基因,在基层服务中厚植人民情怀。他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能力,在实践课堂中书写了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答卷。未来,学院团委将持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设,依托实践基地网络,力打造“知行合一”的立体化育人平台。同时,立足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特色,构建“本土深耕—国际辐射”的双轨机制,夯实国内育人成效的同时,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传播范式,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进程中彰显青春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