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科技大学实践团 20 余名师生走进鱼山街道,在街道团工委的热情协调下,开展了为期7天的红研学与志愿服务活动。从走访红色场馆到创作宣传作品,从深挖精神内涵到开设青少年课堂,师生们用青春力量让王杰精神焕发新活力,为 “王杰故里、红色金乡” 品牌注入了蓬勃的青科能量!

第一站:红色场馆里的精神洗礼 —— 触摸历史温度,感悟英雄初心
实践团的红色研学之旅,从英雄王杰的家乡王杰村正式启程。在王杰纪念馆 “三不伸手” 展区,泛黄的日记手稿上,“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 的字迹力透纸背。随着讲解员的讲述,王杰从金乡少年成长为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共产主义战士的历程徐徐展开,尤其是他为掩护 12 名战友英勇牺牲的事迹,让在场每一位师生都深受震撼。
走进王杰旧居,煤油灯、学习桌等老物件静静伫立,仿佛在诉说少年王杰刻苦学习、义务担任 “扫盲小先生” 的温暖往事;在王杰知青点,49 年树龄的 “知青树” 下,老知青与村民 “同吃同住同劳动” 的故事感人至深,农具上的磨痕无声传递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最后,成员们在王杰精神大讲堂观看沉浸式党课《英雄王杰》,在光影与故事的交织中,深刻体会到 “王杰精神是永恒的宝贵财富” 的厚重内涵。
第二站:青年视角的故事新编 —— 用镜头记录初心,让红色精神 “潮” 起来
“如何让王杰精神更贴近青年?” 实践团给出了 “青春化表达” 的答案。带着专业设备,师生们重返红色阵地,用镜头细致捕捉日记、农具等展品的历史细节。采访王杰发小王伟川时,听他讲述王杰帮村民扫盲、为邻居挑水的日常小事,一位成员感慨:“这些细节让英雄形象更鲜活,精神更有温度。”
随后,大家将研学见闻与访谈素材融入宣传片创作:镜头里,有纪念馆的肃穆庄严,有旧居的烟火温情,有知青点的历史印记,更有大讲堂的精神感召力。他们用青年易懂的语言,解读 “三不伸手” 的廉洁内核与 “两不怕” 的奋斗精神,让红色故事真正 “活” 起来、传出去。

第三站:雏鹰课堂上的信念播种 —— 以爱传递知识,用故事点亮童心
针对暑期青少年需求,实践团在隋韩楼村 “雏鹰课堂” 为 30 余名儿童带来了特别课程。
成员们化身 “志愿老师”,用动画短片、互动游戏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自编情景剧,教孩子们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结合真实案例强调防溺水 “六不准”,把安全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 “成长必修课”。
课程最后,大家以王杰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勇敢不是冲动,是关键时刻保护他人。” 一名小学生在课后卡片上认真写下:“我要向王杰叔叔学习,做个勇敢又善良的人。”—— 这便是红色基因最动人的传承。

此次活动不仅是青春力量的汇聚,更是校地协同的创新实践。鱼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婷婷表示,将与青岛科技大学深化合作,开发王杰精神主题微党课、策划 “王杰精神进企业” 活动,让红色文化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青春接力,薪火相传。青科大学子用实际行动证明,红色精神从未褪色,它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青年、照亮未来。未来,学校将继续推动实践育人与红色传承相结合,让更多学子在行走中感悟初心,在服务中锤炼担当,让青春在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中绽放绚丽之花!